刘某通过新闻报道了解到威乐币项目并进行投资,认为有升值空间,遂向马某介绍。2017年12月24日,刘某与马某签订一份协议书,主要内容如下:刘某介绍马某加入威乐币项目,投入7万元,按该项目相关的规则运作,在运营过程中亏损或投入的7万元本钱不能收回,由刘某给马某进行补偿。如该项目运营正常顺利,马某邀请刘某到欧洲七日游。双方均在协议上签字并捺印。协议签订后,2017年12月27日,马某通过银行向刘某转款7万元,刘某将该笔款项转入负责出售数字货币的案外人崔某某账户,并帮马某注册了账户,该账户由马某本人登录使用。2018年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支付结算处下发银管支付(2018)11号《关于开展为非法虚拟货币交易提供支付服务自查整改工作的通知》。该通知下发后,刘某、马某等人开设的威乐币账户均无法打开,无法流通使用。
马某向法院起诉称:原告马某经被告刘某介绍向威乐国际加密数字货币项目(以下简称威乐币项目)投入7万元本金,并于2017年12月24日签订《协议书》。依据该《协议书》的约定,马某诉请被告补偿其损失7万元。
网络虚拟货币不是货币发行机关发行,不具有法偿性和强制性等货币属性,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不具有与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且不应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公民投资和交易虚拟货币不受法律保护。
一审法院作出民事判决:驳回马某的诉讼请求。马某不服一审判决,向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中级人民法院作出民事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2013年12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作出《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载明:比特币应当是一种特定的虚拟商品,不具有与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且不应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各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不得以比特币为产品或服务定价,不得买卖或作为中央对手买卖比特币,不得承保与比特币相关的保险业务或将比特币纳入保险责任范围,不得直接或间接为客户提供其他与比特币相关的服务,电信管理机构根据相关管理部门的认定和处罚意见,依法对违法比特币互联网站予以关闭。
2017年9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工商总局、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载明:代币发行融资是指融资主体通过代币的违规发售、流通,向投资者筹集比特币、以太币等所谓“虚拟货币”,本质上是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发行证券以及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本公告发布之日起,各类代币发行融资活动应当立即停止。已完成代币发行融资的组织和个人应当做出清退等安排,合理保护投资者权益,妥善处置风险。有关部门将依法严肃查处拒不停止的代币发行融资活动以及已完成的代币发行融资项目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本公告发布之日起,任何所谓的代币融资交易平台不得从事法定货币与代币、“虚拟货币”相互之间的兑换业务,不得买卖或作为中央对手方买卖代币或“虚拟货币”,不得为代币或“虚拟货币”提供定价、信息中介等服务。
2018年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支付结算处下发银管支付(2018)11号《关于开展为非法虚拟货币交易提供支付服务自查整改工作的通知》,主要内容如下:辖区内各法人支付机构相关业务负责部门:根据总行工作要求,现针对虚拟货币交易支付结算服务提出以下监管要求,请予以执行。一、各单位即日起立即在本单位及分支机构开展自查整改工作,严禁为虚拟货币交易提供服务,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支付通道用于虚拟货币交易。二、各单位应加强日常交易监测,对于发现的虚拟货币交易,应及时关闭有关交易主体的支付通道,并妥善处理待结算资金,避免出现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稳定。三、各单位应于2018年1月20日前将自查情况,已采取措施等上报营业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八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本案中,威乐币是一种类似于比特币的网络虚拟货币,根据上述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发布的通知、公告,虚拟货币不是货币发行机关发行,不具有法偿性和强制性等货币属性,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从性质上看,威乐币不具有与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且不应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公民投资和交易虚拟货币违反法律,不受法律保护。马某委托刘某帮助其注册威乐币账户并购买威乐币,注册成功后,刘某将账户号及密码告知马某,马某登录使用该账户。以上行为构成民法意义上的“委托行为”的交付,双方形成委托合同关系。马某与刘某因委托合同关系签订《协议书》,该协议书虽然系各方的真实意思表示,但是马某委托刘某帮助其购买威乐币的行为在我国不受法律保护,因委托合同关系签订的《协议书》亦不受我国法律保护。马某购买威乐币的行为造成的后果应当由其本人自行承担。故对于马某的诉讼请求,法院不予支持。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