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外国人走到中国街上,如果是面貌比较具有异国情调,难免会被问国籍,即使那些长得比较“亲华”的学生,也往往由于他们的洋腔洋调显著不同于咱们祖国各地的南腔北调,也很快就被追问:“你是哪国人”了。
说到学汉语的外国人的构成,新中国成立后最早是一些东欧和亚非拉的学生来华修习汉语,到90年代初我上大学时,改革开放也不过十几年时间,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大本营北京语言学院(如今北京语言大学的前身),来华的外国学生最大的几大部分是:穿国家发放的西装、戴领袖像章的北朝鲜人,说话点头哈腰的日本人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兄弟们。
随着我国外交政策和国际环境的变化,仿佛一夜之间,学校里来了不少“南朝鲜人”(后来我们才慢慢改叫他们“韩国人”)。而随着中日关系蜜月期的结束,日本同学的数量显著减少,直到如今,感觉上也没恢复到昔日整班整班的日本学生的情况。但整体来说,学汉语的外国人的范围是显著扩大了,特别是近几年,我和同事们朋友们开始接触到以前非常鲜见的南美洲的秘鲁,智利人, 苏里南人,非洲的加纳人,大洋洲的汤加人也不远万里前来求学了。根据2017年底刚刚召开的全球孔院大会的数据,目前已有146个国家(地区)建立了525所孔子学院以及1113个孔子课堂。可以说,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最近的班里还有个来自“圣文森和格林纳丁” (Saint )的学生,我虽然一向自觉自己地理知识不错,但是对这个国家却完全闻所未闻,学生说了几遍我都没反应过来。所以这个学生只好下课后自己查了词典告诉我,感觉很抱歉。赶紧上网查了一下,原来这个加勒比海的岛国,全国仅有十万人,如今也开始有人学习汉语了,所谓“桃李满天下”,也许说的就是我们这些人?
如果你是一位资深的对外汉语教师,对“你是哪国人?其实会有更多的观察和体会。可以说,凭着这些年来总结出的经验,基本上看看学生的外貌,观察一下他们的行为做派,听一听他们的汉语“口音”,再看看他们的名字,有时甚至只听他们说几句他们的母语,即使完全没听懂对方在说什么,对这个学生的国籍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呢。
首先,看外貌,普通的比如肤色,发色,个头,乃至胡须等等,都能一窥端倪。比如前一阵朋友圈里有人发了一些穿黑衣戴黑帽留大胡子的人们的照片,我一看就知道这是以色列的哈瑞迪教派。但我描写外貌的水平有限,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暂略去不表。单说打扮,我的经验,韩国人的特点是,流行文化高于一切,所以只看一个年轻人的装扮,几乎就能判断出来他是不是韩国人以及现在韩国流行什么。二十年前刚参加工作时,几乎是整班都是韩国人,女生居多,一色的短发和黑嘴唇(的唇膏),不知何时,又变成一色的大肥腿裤子,前几年,男生又一色的大锅盖头发,要挡住眼睛的那种,他们几乎属于一旦流行,全无例外的那种。东南亚国家的学生,别看是热带国家来的,大冬天就属他们不怕冷,常常穿着羽绒服里边只穿个短袖衫,下边还赤脚穿个拖鞋走在大街上,因为人家不习惯穿那么一层又一层的,觉得像个大粽子。又如美国学生,天热时人人一身短裤和T恤,往往T恤还是写着自己大学名字的文化衫,往好里说是随性,往差里说就是邋遢了。但是他们非常看重自己的这种穿衣规则,那就是:上课就是要尽量休闲!有一次看到几个俄罗斯姑娘穿着漂亮的裙子和高跟鞋来上课,结果几个美国女生一边悄悄地嘀咕着:“她们干嘛呢这是?难道她们以为要去参加派对吗?”语气里竟然满是不屑。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从行为做派上来说,日本人,韩国人见到老师都彬彬有礼,早些年老师们经常在校园里被日韩学生鞠躬伺候,虽说是尊师礼节,但一般的中国老师都不太习惯这种大幅度的鞠躬。不过这些年似乎日韩的年轻人也可能是入乡随俗,也可能在本国也已经不再这么隆重,感觉给老师们鞠躬的学生已经比较少了。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从气质上说,同是说英语的,美国人外向活泼的多,英国人相对内敛。而意大利人和西班牙人,则经常是热情似火,边说边手舞足蹈地比划。曾经有一次,一个意大利学生在教室前做口头报告,我觉得他手势太多,让大家眼花,于是下课后跟他聊了聊,他却表示:对不起,老师,不比划意大利人说不了话!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阿拉伯人就更好判断,服装上有特点不说。见面礼也别开生面。比如两个阿拉伯男人一见面,就会抱着亲起来,左边一口,右边一口,忘记几次了,好像左边再一口,然而虽则听起来啧啧有声,但感觉经常都是虚演,亲的都是空气而已。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同样的民族,朝鲜人和韩国人的外表气质大相径庭。记得在北语的乒乓球室里,一个韩国人和一个朝鲜人相逢了,各自挥拍开打,几个中国人一边观战,随着乒乓球左右观察,只见俩人一个黑瘦内向戴领袖像章,一个白胖活泼戴金边眼镜,久久相持不下,但都沉默不语。据说因为那时候朝鲜的外事纪律是不许和韩国人说话!
国籍没搞清楚就贸然行动,可能会闹大乌龙。同事讲了这么个事情给我听,某年,一个班学生选了一位来自某土豪阿拉伯国家的同学当班长,该班长十分得意,也十分大方,经常带了全班同学出去下馆子唱KTV,旁边一个班的同学一直羡慕嫉妒恨,但是班里没有土豪阿拉伯人,只能艳羡而已。没想到第二个学期班里真的来了个阿拉伯人,大家于是欢呼雀跃,很默契地选他当班长,结果百般暗示该同学依旧没什么表示,最后大家才发现,他是某第三世界阿拉伯国家来的,自己也是颠沛流离朝不保夕的,哪还可能请客!
国籍问题搞不清楚,还会蒙受不白之冤:某学校A国留学生和B国留学生打架,一C国人探头出来看。A国人过来问了一句:你是中国人吗?回答说:不是。还没等他说是C国人呢,就被A国人打了一顿!这找谁伸冤去啊。
你是哪国人?有时候还很不太好回答,特别是那种具有双重国籍的人,一个学生的爸爸是法国人,妈妈是比利时人,自己说自己也是法国人也是比利时人,同学开他的玩笑:咦,要是法国和比利时打起来了,你站哪边?他本人倒也干脆:”他们要是打起来,我谁都不帮啊。你别笑,即使是别的国家打法国,我也不帮。要是世界上每个人都拒绝参加任何战争,那战争就打不起来了是不是?”这还真是世界和平新思路啊!
海外华侨的处境也很微妙。以前教过一些印尼的华侨,由于在本国经常受到各类不公平的待遇,心目中一直把中国当做自己的祖国的,结果到中国以后,非常不习惯被称作印尼人,说是感觉很受伤呢。这可怎么好?
对于那些学了多年汉语的学生来说,他们不少人心里都怀有一个“中国人情结”。今年夏天有个英国学生(我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彭家明,写这篇文章时征求了他的意见,他表示非常愿意我提及他的名字!)第一次去中国夏令营,他在伦敦对我说:“老师,我要回中国”。我说:你不是中国人,你得说‘我要去中国’,不能用‘回’。结果人家老大不高兴地说:有一天我可能说“我也有一套房子在中国”!他还微信我了一屏幕的“我爱中国我爱中国我爱中国我爱中国我爱中国”,我一看,这得鼓励啊,于是我赶紧回答他:我很高兴你爱中国,我很高兴你爱中国,我很高兴你爱中国!
还有一些学生,去过中国以后,就对中国念念不忘,一直想找各种机会再回中国,并且学会了中国人的一些日常习惯,最近我教的这个班里有六个学生都是从中国刚回来的,有两个人现在天天抱着个热水杯,还是巨大的那种。但是在这里的英国大学校园,热水却是要付钱的,我于是问他们:你们就喝免费自来水呗,英国人不是都喝自来水吗?我到英国都习惯喝凉水了!
结果两人异口同声地说:“我们是中国人。”然后都抱紧了他们的热水杯!
发表回复